報導

【臺灣作曲家潘曉南新曲《琵琶行》首演受到高度評價】

 

十月十三號,來自臺灣的著名旅德女作曲家潘曉南女士的新作《琵琶行》在被稱為世界音樂之都的維也納的聖彼得教堂舉行了首演。這場音樂會題為“臺灣之美”,除了首演了潘曉南女士的作品外,同時演奏了莫札特、貝多芬等的著名古典樂曲,以及具有典型臺灣亞洲特色的其它音樂作品。音樂會由曾經留學奧地利的臺灣著名女指揮家黃智惠女士指揮,歐亞管絃樂團演奏,八十年代在大陸成名的琵琶演奏家潘靜女士獨奏。

潘曉南女士的新作受到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一位批評家甚至認為,潘曉南女士的新作讓人們看到現代表現手法和古典內容有機的和諧性,這部作品堪稱為經典性的、教科書式的。

潘曉南女士首先對記者說,“琵琶曲子當然已經有很多,像《十面埋伏》已非常具有震撼力。但除了《十面埋伏》,在它以後再也沒有別的一些像這樣的作品。我聽潘靜講,當然也有一些現代音樂的人想盡辦法把琵琶弄出一些其它音響出來,但是它的效果不是很強。也就是說不是象古曲以前那個樣子,因為古曲一般來說都主要是旋律,只有《十面埋伏》它其實旋律不強。《十面埋伏》它是在技巧上,在描述戰場上的氣勢是非常強的。這個是琵琶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我覺得任何其它國樂樂器做不出來。”

為此,關於《琵琶行》,潘曉南女士說,“所以我是這樣想的,我如果寫的話,就不能夠寫成十面埋伏式的,要寫一個不一樣的。為此我就想,白居易的詩裡頭其實是非常古典浪漫的。因為他是在船上,聽到對岸琵琶女彈的琵琶聲音,就把她請到船上來認識了她。琵琶女自己彈奏起來,就在他們彼此兩個人的感動之下產生了詩裡面最有名的句子‘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個其實是這首詩裡最重要的一點。”

 

為此,關於這部作品欣賞和理解,潘曉南女士進一步具體介紹說,“如果你真的聽到我的曲子後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另一種音樂的境界了。你會感覺到,那個詩裡的人都活了出來。因為我把它寫成好像兩個人對話一樣的意境。首先你會感覺有兩個人在船上,因為弦樂可以做一個水上伴奏的聲音,從一開始,那個弦樂的聲音讓人們感到大家都是在船上。當然最好是也有舞者來表演,那是最好。

我也很希望,在德國的下場演出就會增加一個念白,就是直接把原文用中文念出來。如果說以後那個地方有興趣能夠演出的話,如臺灣或者中國大陸哪個地方,那這些念白都可以用當地的語言把白居易的詩念出來。我是覺得,文化要結合當地的,不是本土化那種,而是說跟我們現代的人有聯繫的那些東西,經由語言和音樂聯繫在一起。”

以上是特約記者天溢由德國發來的報導

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gr-10242012102859.html

Social Share Counters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